《幸福的方法》|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?
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程的图书版,风靡全球的畅销书。
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,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,可以购买此书原版。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,如有兴趣,敬请点击收听。
核心书摘
在《幸福的方法》这本书中,泰勒·本-沙哈尔博士把人生分为四种类型:忙碌奔波型、享乐主义型、虚无主义型、感悟幸福型。作者深刻地解读了什么是幸福、剖析了大多数人不幸福的深层原因、以及如何运用好自己力量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。
这本《幸福的方法》是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的图书版,作者是“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”泰勒·本-沙哈尔博士,其幸福课视频在各大公开课的网站上点击率长踞首位(2011年已超过1亿)。
通过本书,我们将深刻理解到:“幸福,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;同时,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。”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,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、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。
关于作者
泰勒•本-沙哈尔,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、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。沙哈尔博士开设的“积极心理学”和“领袖心理学”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“最受欢迎的课程”,他本人也被评为“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”。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,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“摸得着的幸福”。美国公共广播电台、美国有线新闻网、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、《纽约时报》和《波士顿环球时报》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。
本书鲜知
学什么?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
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:牺牲眼前快乐,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;放纵自己、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;对一切都失望,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。而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,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,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,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。幸福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,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,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。
你还会发现
· 人们对幸福的误解;
· 基因与幸福的关系;
· 如何提升幸福感。
一、什么是幸福
1、幸福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过程
作者沙哈尔博士发现,人们对于幸福的概念存在的最大误解,就是把幸福当成一个终点。
生活中,大多数人想象的幸福是一种无忧无虑,没有任何不如意的状态。人们总是认为,幸福只有在完成某件期望的事情之后,才能达到。
然而,沙哈尔指出,幸福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过程。获得幸福的本质也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。
如果把追求幸福比作一场90分钟的球赛,那么进球就是赢得了幸福。但是在这90分钟的过程中,只有球员展现了、球迷欣赏了生命的矫健、智慧和坚韧,这才算是精彩的比赛,如果在这90分钟里光是罚点球,就算进球再多,也没啥看头了。
在真正的球迷看来,一场比赛的过程往往比结果要紧,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,享受激情、享受渴望和惊险,他们着迷的是过程。
所以沙哈尔博士才会说,幸福并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过程。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,去奋斗、去拼搏、去超越,这个过程充满了趣味和快乐。
2、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
在书中,沙哈尔博士根据人们对眼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不同态度,把人生模式分成四种:享乐主义型,忙碌奔波型、虚无主义型、感悟幸福型。
为了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,作者沙哈尔博士用4个汉堡,来代表这4种人生模式。
第一个汉堡,夹着油炸鸡腿和厚厚的芝士,吃起来虽然美味,却是典型的垃圾食品,长期食用会导致健康问题。这代表了一种人的生活模式,也就是享乐主义型的人生。
第二个汉堡,是用粗粮制作,夹着各种清淡的蔬菜,这个汉堡虽然符合健康标准,但是味道确实不怎么样,让人难以下咽。这代表了第二种人生模式,也就是忙碌奔波的人生。
第三个汉堡,是最糟糕的,因为它既不好吃也不健康,它代表了第三种人生模式,虚无主义型。
而最后一个汉堡,与前面3个截然不同,它既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味道,又有绿色健康的食材,它代表的就是第四种人生模式,感悟幸福型。
作者沙哈尔认为,前3种类型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上都是错误的。
享乐主义型的人,奉行的是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原则,他们错误地把当下的快乐当成了幸福。然而,短暂的快乐稍纵即逝,我们仍要回归真实的生活,就像狂欢宿醉一夜之后,第二天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头疼欲裂和莫名的空虚感,对今后的日子仍会感到迷茫。
忙碌奔波型的人则把目标设定在遥远的未来,宁愿忍受眼前的种种痛苦。他们认为当下的生活不重要,将来有一天能幸福就行了。可每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后,他们也只能感到短暂的快乐,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实现目标的满足感当成了一种幸福。当目标实现以后,满足感也迅速消散,他们还是会陷入虚空的深渊,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。
至于虚无主义型的人,就更是与幸福无缘了,他们甚至都已经不相信幸福的存在了。所以说,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,就必须消除各种偏见,正确地认识幸福。
作者沙哈尔博士用11个字给幸福下了一个定义,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,
这个定义给出了幸福的结构,它告诉我们,幸福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:一个是快乐,另一个就是意义。
快乐,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,属于当下利益;意义,则代表长远的目标,属于未来的利益。
就像我们去爬山一样,既要享受爬山时清新的空气,随着海拔而变换的风景,又能不忘登顶的目标,在到达峰顶时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欢喜。享受沿途风景,这就是“快乐”;而征服巅峰一览美景,这就是“意义”。只有二者完美结合,才能打造出幸福的感觉。
但是,我们也不能误以为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简单拼接,快乐和意义应该是相辅相成的,并且来源于你内心的真正需求。
正所谓,快乐是幸福的必要条件,但快乐必须源于某种意义才会让人产生幸福感。没有意义的快乐,是产生不了幸福的。同样,只设定目标,也就是只注重意义,也难以获得幸福。总之,沙哈尔博士告诉我们,幸福的两大核心要素就是快乐和意义,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,也是人生的终极财富,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为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。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呢?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讲的内容。
二、人们为什么不幸福
沙哈尔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,一个人的幸福水平有50%与基因相关,10%和环境影响有关,而剩下的40%是个人可控的部分。
也就是说,幸福的基因有一半是天生的,无法轻易改变,所以现实中有些人生来就乐观,而另一些人则与生俱来多愁善感。
遗传的力量可以给人带来智商天赋、运动天赋或者性格天赋,这是一件好事情,但也可以带给人们天生的神经质和抑郁质人格。
但毕竟基因遗传只占了50%,这表明我们还是有很大可以改善的空间的。换句话说,那些有好的遗传基因但不去努力争取幸福的人,也不会比基因不如他们的人快乐多少。
第二个影响幸福的因素就是环境。
我们经常说环境能改变人,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,外部环境对人是否幸福的影响是有条件的、也是有限的,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,在排除极端恶劣的环境因素后,同样环境下,人们的幸福感其实只有10%的差异。
除去遗传的50%和环境影响的10%,剩下的40%就是由个人主观意向活动来决定的了。
个人主观意向活动,是指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,通俗地说就是个人是如何感受幸福的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,并驱使个体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活动。个人的心理力量,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,所以,能够合理正确地掌控自我的心理力量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关键。
所以,一个人如果懂得控制好自己的心理力量,就能够让它更多地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,来帮助自己获得走向幸福的行为指令。
三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
前面我们讲到,影响幸福的因素里,至少有40%是个人能够控制的,也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,可以改变的部分。所以,这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就是教我们如何用好这40%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。接下来我们从学习、工作和亲密关系三个方面讲讲这个问题。
1、快乐学习
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讨厌学习,但为了能顺利毕业、考取名校、获得文凭,他们又不得不埋头苦学。那么,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感呢?沙哈尔博士提出了学习的两种模式,也就是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。
所谓溺水模式,就像是失足落水的人那样奋力挣扎,最后终于被救出水面,在那一刻大口地呼吸。这就像是大部分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,不得不努力学习,当得到合格的成绩后,才有了获救的解脱感。
而性爱模式的学生是把学习当成了乐趣,他们享受阅读书籍、获得知识和攻克难题的过程,就像在性爱中得到的快感。
显而易见,性爱模式的学习更容易让人获得幸福和满足。所以,作为老师和家长,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孩子,在学习中获得乐趣,而不是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。
而要想在学习中获得快乐,关键在于一种特殊的感受,这种感受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,简单来说,就是行为和感受融为一体的专注感。
在心流体验状态下,你非常接近要实现的目标,并且会因为攻克小小的难关而感到十分满足,十分幸福。
所以,要想获得心流体验,一个要素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,比如今天上午要完成一幅素描;另一个要素就是恰当的难度,比如玩游戏闯关,恰好这一关有点难度,但你运用技巧最终能够过关,这才会让你快乐。
总之,在学习上,老师和家长需要运用智慧,让孩子们在适当的压力下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。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,获得乐趣和幸福感。
2、开心工作
我们对工作有一种偏见,就是把工作和痛苦划等号,有些人甚至把工作当成惩罚的代名词,他们认为休闲会带来快乐,工作就只会带来辛劳。可是心理学家却发现,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中多得多。这也证明,工作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。只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偏见,让人习惯性地讨厌工作。
那么我们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呢?
作者沙哈尔博士告诉我们,最重要的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,当我们不喜欢一份工作时,要问问自己:当初选择这份工作,到底是因为外部原因,还是因为内心的需要呢?
往往,我们太过重视外部原因,也就是物质原因,比如薪水、升职空间、社会地位等等,而我们的内心是在抗拒的。
正因为我们把物质和财富凌驾于意义之上,才难以在工作中找到幸福,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能带来幸福感的工作呢?
沙哈尔博士提出了一个MPS模式。在这里,M代表的是“意义”,P代表的是“快乐”,S代表的是“优势”。
我们可以按照意义、快乐和自身优势的顺序来找出一个交集,这个交集就是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工作,本书作者沙哈尔博士就按这三个关键词,给自己找了份喜欢的工作,也就是他现在的工作,当一名教师。
3、美满婚姻
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对比,他们发现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,在外界因素中的最大的差别就是能否拥有满意的人际关系,这其中就包括家庭婚姻关系。而家庭婚姻关系的关键,就在于无条件的爱。
所谓无条件的爱,就是发自内心的爱,比如无私的母爱,以及真心真意的爱情。这种无条件的爱,营造了一个幸福场,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。
我们在第一个重点内容中曾说过,人们对于幸福有3种误解:一种是享乐主义型,一种是忙碌奔波型,另一种是虚无主义型。
对于亲密关系,尤其是两性关系同样存在着盲目奔波型的爱、享乐主义型的爱和虚无主义型的爱。这三种类型的关系,都无法与幸福结缘。只有两个人真心相爱,并且经历生活中的种种考验,达到彼此理解的境界,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。
总之,在亲密关系中,爱是持续地去理解对方,探索到对方更多的价值、热情和想法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熟悉的伴侣身上找到彼此之间的交集,然后共同去追求、去成长。也只有这样,家庭婚姻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幸福。
总结
以上就是《幸福的方法: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当今社会,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,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随之增强,我们从自然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满足。但是,人们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幸福,反而迷失了自身所需要的东西。浮躁、焦虑和恐惧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,这是当代社会中人们幸福的异化。
与此同时,随着人们物欲的膨胀,财富成了许多人行动的目标以及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,幸福又被降低到感性的层次上。究其原因,幸福的沦落在很大程度上,是我们缺少追寻幸福的方法造成的。
在《幸福的方法》这本书中,沙哈尔博士从关注人们强烈渴望幸福的愿望出发,引导我们对当下幸福展开反思,通过反思,我们重新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对自身真实幸福的追求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幸福在某种程度上是很伟大的目标,运用这些方法也许能让我们走到幸福的彼岸,也许走不到,但这个追寻的过程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心理能量,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: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非日能之,愿学焉。”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是如此。(编辑:越读者)
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,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。
相关内容:
《别闹了,费曼先生》|积极拥抱生命里的光和热,才能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!
上次推送内容:
《不懂带人,你就自己干到死》|如何把手下的庸才变成得力的干将?
本次推送:
《幸福的方法》|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?
《归属感》|如何提升员工归属感?
《运营有道》|互联网运营的逻辑和方法论。
《新物种爆炸》|如何让产品在未来脱颖而出。
【严选好书】破产成功贾跃亭|再次让梦想窒息还是现实?
下次推送:
《心灵的整饰》|如何把握情感劳动的尺度?
【严选好书】疫时高考:我们和你一起启程!
《领导梯队》|从打工仔到霸道总裁共分几步?
《混序》|如何让组织高效运行?
《亲历长征: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》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